何謂藥食同源?
由於古代幾千年的漢方養生文化及飲食文化,人們常將某些中藥食材作為藥膳或各種食物產品,例如:枸杞、紅棗、黑棗、山藥、銀耳…等添加在菜餚中,用以調養身體;或者取其中藥食材之色、香及味作為食品之調味輔助,例如:八角、茴香、胡椒、肉桂…等添加在食品中,用以增加香氣。
何謂食補養生?
所謂食補養生,說的便是以攝取食物中的營養及特性,來達到調養、保健身體之功能。例如:燕窩時常被譽為「養顏美容的保養聖品」、蜂蜜也被眾多醫書列為「藥中上品」。食補的智慧已深入於傳統飲食文化之中,多數民眾亦會依照節氣調理,例如:立冬食用麻油雞、羊肉爐、薑母鴨,冬至食用桂圓紅棗粥、紅豆湯…等進補習慣。
食補食療以及藥食同源的起源
神醫扁鵲說過:「為醫者,當洞察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。食療不癒,然後用藥。」以及藥王孫思邈也在《千金方》裡說:「凡欲治療,先以食療。既食療不癒,後仍用藥爾。」這些從古籍裡提到的概念延伸至今,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用藥不如食補」,意指調理身體先從日常飲食中來攝取及改善,如果無效,再以藥方治療。
李時珍所撰的《本草綱目》裡,除了藥材介紹之外,更記載了300多種日常食物的療效,並提出多種食療膳食藥方;以及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出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益精氣」。事實上,食補在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有著很重要的份量,比如隨處可見的四神豬肚湯、四物雞湯、十全藥燉排骨等,這些看似只是在湯品中加入中藥配方,但它們更是人們最普遍食用的補品,與藥相比,它更接近養生美食。
另外,古籍黃帝內經也有提到空腹食之為食物,患者食之為藥物,也在闡述藥食同源的概念。食補所用的食材都是別有講究的,一般來說,藥膳配方都是遵循中醫提及的四氣五味來調配的,其中的四氣便是寒、熱、溫、涼,五味則是辛、甘、酸、苦、鹹。不同的藥膳配方會有不同的調理效果,除了能增加食物的風味之外,還能保養身體。
食補之前,三點應注意的事
- 勿過量:不管是食物或藥膳,都應適量食用。過量食用,都有可能造成體內陰陽失衡,而導致身體的負擔與不適。
- 了解個人體質及食物屬性:例如:燥熱體質者,不建議食用過多的花生類食品,會導致痘痘生成;寒涼體質者,不建議食用過多的水果,會導致體質虛寒。
- 認識節氣:春季氣候潮濕,建議食用四神湯、山藥湯,達到祛濕健脾的效果;夏季氣候炎熱,建議食用綠豆薏仁湯、山楂酸梅湯,達到消暑、生津解渴的效果;秋季氣候乾燥,建議食用銀耳蓮子湯、枸杞紅棗茶,達到潤肺養肝的效果;冬季氣候寒冷,建議食用麻油雞、羊肉爐、薑母鴨,達到驅寒暖身的效果。
近年來,國人對養生保養的意識逐漸興起,以往只有傳統市集、特定店家會有藥膳料理,漸漸的,現在很多餐廳及飯店業者也紛紛推出許多精緻的藥膳養生系列餐點,甚至網購業者也把握養生的市場,推出藥膳調理包或者漢方茶包或飲品。由此可見,漢方養生飲食文化已經不再只是老年人或是有錢人的專屬權利,年輕世代也可以透過藥膳餐點及漢方茶飲來達到食補養生的效果。
最後,在此提醒所有的消費者,食補養生務必採漸進、溫和的方式來調理身體。依據不同的年紀、體質、節氣…等身體狀況而有所不同。如果對上述三點注意事項有任何不清楚及不確定的地方,建議向專業中醫/藥師諮詢飲食及食補的意見。